爱游戏平台

爱游戏平台聚焦基层医疗发展 致力科技医疗驱动变革

  首页 > 爱游戏唯一官网 > 企业动态

医疗健康产业市场分析(精选5篇)

日期:2023-12-14 05:06:29         浏览次数:1        作者:企业动态         来源:企业动态

  2009年4月6日,《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以下简称“新医改方案”)公布,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真正开始启动,确立了全民医保的战略目标。作为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直接推动着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本研究引入企业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方法,从商业健康保险的竞争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四个方面来探索其经营的环境,希望得到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最优战略选择,推动我们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

  (1)业务增长迅速,市场主体多元化。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复业于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业务增长迅速,经营主体不断增加。同时,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保险市场的保护期缩短,更多的具有国际背景的合资寿险公司将全面渗入中国保险市场,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截至2005年底,有42家寿险公司、35家财险公司开展了健康保险业务,人保健康和平安健康等4 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先后开业,形成了多种主体共同经营健康保险的局面。

  (2)产品供给多样化,受众覆盖面扩大。2009年,全国100多家保险公司经营健康险业务,提供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在内的健康保险产品2000多种,健康险保费收入574亿元。保险受众不仅覆盖了包括电力、铁路、邮政、通讯等各大行业,开展了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和低保人员重大疾病保险,还参与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对缓解“看病贵”、“看病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3)行业优势基础形成。至今,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已取得了明显成绩,有效减轻了城乡居民医疗费用的支出压力,对于缓解群众“无钱看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农合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保险业还逐步形成了:风险分散优势,产品服务优势,费用控制优势,管理优势,精算优势等五大行业优势。

  (1)专业化程度低。专业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第一,产品定价缺乏基础。国内至今没有一张统一的、科学的发病率表和医疗费用表,这为健康保险的合理定价提出了难题。所以保险公司为了避免收不抵支,不得不在产品定价上偏于保守,而高高在上的价格又难以吸引更多的投保人以摊薄风险降低单位保费,从而造成了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现象。第二,业务管理缺乏稳定的组织架构和人力体系支撑。各家保险公司总部虽有专门的健康险业务管理部门,但基层健康险的运作部门却极不固定,健康保险专业人才不仅匮乏,而且流失率极高,专业队伍不稳定。此外,健康险部门职能往往根据基层公司的需要而调整,人员队伍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清晰的职业规划,专业技能和职业品质也难以保证。

  (2)核心技术力量薄弱,健康险经营缺乏异质性。首先,核心技术力量薄弱。目前行业还没有健康险专用的核保手册,理赔的处理也多沿用传统的审核给付制,管理式医疗、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合作等尚处于理论探讨的层面,风险控制核心手段尚未形成。其次,健康险经营缺乏差异化策略,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各家保险公司在健康险业务的经营管理上,基本上采取一视同仁的做法,表现为市场全面拓展,在规则制定和业务指导上,执行统一标准和统一政策。

  (3)行业缺乏规范。由于缺乏行业规范,商业保险市场存在恶性竞争。一方面,由于政策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补充医疗保险的经营主体,不少地方社保部门和行业互助组织等机构都在经营;另一方面,一些保险公司在争夺医疗保险业务时存在恶性降价、误导客户的现象,扰乱了市场秩序。此外,保险行业长久以来屡禁不止的违规操作在健康保险领域同样存在,如代签名现象。

  (1)巨大的社会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社会需求是拉动健康保险发展的重大力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医疗指导等综合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社会医疗保险的局限性为商业健康保险提供了用武之地。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狭窄、保障水平低,对药品项目和医疗项目有较大限制等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医疗保障需求。

  (3)国家政策支持是商业健康保险得以发展的源泉。2009年3月,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中首次在政策层面明确了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地位,提出“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为了推动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对于经营健康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还制定了一些免征营业税的规定。所以,顺应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健康保险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1)税收政策支持不够。税收是调节经济发展的杠杆,政府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税收政策,通过税收优惠引导、鼓励消费者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目前财政部虽已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健康保险的税收政策,但税前列支比例过低弱化了政策导向作用,且仅限于补充医疗保险费。

  (2)药品流通体制与医疗卫生体制的制约因素。对于商业健康保险来说,现行的药品流通体制与医疗卫生体制中诸多问题是其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大障碍。作为健康保险系统中的医、患之外的为患者付费的第三方,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对药品流通过程中价格的暴涨和诸多黑幕交易几乎无能为力。药品流通体制、医疗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险体制改革是一个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三驾马车,而药品流通体制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滞后严重迟滞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步伐。

  (3)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很难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全世界商业健康保险中普遍存在的难题,这也是健康保险杯列为最难经营的保险险种的原因。医、患、保三方的信息不对称使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双方道德风险的发生极为普遍,使逆向选择难以控制。而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配套的社会诚信制度尚没有建立起来,社会信用水平低下。

  1、作为第三方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管理。“新医改方案”第六条提出:“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从目前第三方管理的发展来看,商业保险公司已经参与了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新农合基金管理和城镇居民医保经办管理,商业健康保险还在一些地方推出了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充保险。

  2、提供多元化服务,满足社会需求。由于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采取“广覆盖、低水平”的发展策略,因此参保者所享受的医疗保险项目单一,医药费用自付比重也将长期居高不下。因此,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多元化服务的空间很大。加大产品的创新力度,发展补充性的医疗保险服务是推动健康保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满足市场需求的切人点。

  3、优化行业内部环境。在产业链的横向管理上,充分借鉴国外商业健康保险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强化核心技术力量,在经营模式、分销渠道、产品设计、技术支持、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积极创新;在纵向管理上,应注重对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的控制和管理,学习国外医疗服务机构并购的先进技术,通过竞争优化产业内部环境。

  1、扩大覆盖面,降低逆向选择的风险。商业健康保险应该创新补充医疗保险产品,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大数法则原理可以防范逆向选择的风险。首先,可以在传统的健康保障中融入全面健康管理服务的内容,联合社区资源、发挥专业医生的作业,提供包括大病看护服务、健康咨询、保健体检、诊疗建议在内的服务,从而扩大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面。

  2、探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管理式医疗模式。在未来的商业保险发展中,应当加大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合作,发挥“风险看门人”的作用,实施全程诊疗行为、服务质量和费用的综合管理,与服务管理者共同实现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从而降低道德风险可能带来的利益损失。

  3、建立以成本控制为前提的风险管理平台。风险管理平台的构建可以从销售、核保、核赔、医疗服务提供等几个方面入手,实现运行、销售、理赔和服务等主要环节的成本控制目标,风险管理体系应从销售、核保、核赔、医疗服务提供等几个方面进行构建,确保相关人员在不同的经营环节、对不同的业务地区、分支机构,不同性质的业务和经营模式,不同的合作单位进行动态的风险预警和干预。

  (三)弱点――机会战略(WO战略):1、健全专业健康保险经营体系。构建科学的专业健康保险经营体系,应包含三类机构:专业经营主体、中介管理主体、医疗服务提供主体。专业经营主体主要指各类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中介管理主体包括相关的专业中介管理服务机构如第三方管理(TPA)公司、健康咨询公司(俱乐部)、医疗服务转运组织(505组织)、健康管理公司等。医疗服务提供主体则主要是各类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服务队伍等。这三类主体各自分担风险,承担专业管理和医疗服务提供等职责。2、采取科学的目标管理制度。目标管理是企业管理中较为普遍的科学管理制度,在商业健康保险的专业化发展中应当注重目标管理制度的运作,通过运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方法和模式,能够将售前、售中和售后各个环节的管理目标统一起来,建立面对客户和医疗服务提供全过程的服务管理体系,实现成本控制和优质服务的目标,从而改变过去多年以寿险方式经营健康保险的弊端,为健康保险的经营搭建一个良好的运行平台

  摘要体检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健康产业,正向着普遍化、规范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共性化的问题,如体检不规范,收费标准不完善以及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本文首先对健康体检的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进行分析,然后从实际出发探析健康体检的营销策略,以使得体检市场更规范化,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近年来我国健康服务产业迅猛发展,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狭义健康服务(体检)产业市场规模在100亿元左右,现阶段年增长速度约为20%―30%。相关专家预测,我国体检市场及相关服务产业在3―5内可达200亿元,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经济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都在一定程度下提高了体检覆盖率和体检人群深度和广度。目前体检项目众多,如保健体检、征兵体检、婚前体检、就业体检、单位体检、学校体检等等,此外体检量巨大也是现阶段我国体检市场的一个特点。巨大的体检量催生了巨大的体检市场,加上受体检市场门槛低、准入条件宽松、规范能力薄弱等外在环境影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出现了各种体检机构,这一系列问题从根源上致使整个体检市场处于相对混乱的局面。

  目前,我国体检市场迅猛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不少问题,成为制约体检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行业准入标准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在我国体检机构需要经相关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才能合法经营,另外,我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政策中对体检机构没有相应管理标准。因为健康体检机构缺少相关准入标准和管理依据,这不仅使各种体检机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差距较大,体检质量和效果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使相关卫生部门的监督和管理无从下手。其次,普遍存在收费标准不统一,服务项目不规范的问题。物价部门尚未对体检市场价格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造成收费方面一定意义上的混乱,从而也给消费者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事实上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体检机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体检机构的性质、商业模式等,可将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专业的体检机构,如慈铭、爱帮国宾;第二,综合医院所属的体检中心,如北京市体检中心;第三,依附于其他产业的体检机构,例如九华山庄。下面分别对这三类体检机构,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简单分析。

  这里以慈铭体检中心为例,它是比较成熟并且做的比较好的专业体检机构。说到慈铭体检中心,就不得不提其所开创的“中国健康体检”产业先河,慈铭体检集团首创了中国连锁式医疗经营模式。其最大的管理优势就是“集团化管理,连锁式经营”。

  分析慈铭体检中心的营销策略可以发现,专业化是其很大的一个特点,专业而不泛滥是会让很多消费者更加信任这个机构所提供服务的一个原因。医资有了保障、并且有先进的技术支撑,其最大的魄力就是发展产业式经营,从而快速

  这里主要是指医疗机构的体检中心,而北京市体检中心,作为政府举办的专业体检机构,结合其成功的营销模式,可在此为例进行分析。北京市体检中心创建于1964年,是首都成立最早的一家医疗体检机构。其中心业务有但不限于下述:首都征兵招生及教师、从药人员、驾驶员等特殊行业体检的组织管理、实施工作,对申请开展专项体检的定点医院进行资格认定培训与考核区县从事专项体检的医务人员。

  从它的中心业务可以发现,其长期的体检实践活动为中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并且其也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随着体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心自1998年面向社会开展健康体检,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这显然是医疗机构通用的一条营销之路。

  此处以九华体检中心为例,它是依附于其他产业的体检中心,这里主要是依附于旅游会议。九华健康体检中心,是北京城最大的专业话体检场所。九华体检中心最大的特点,也是其在营销策略上最成功的一点是:它创造了酒店式的管理模式、数字化健康评估、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的医学官场、人性化的服务流程等等多种健康体检产业所可以用到的经营服务模式,从而为其开拓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九华体检中心的实际案例分析之中不难发现,其营销策略走的是层层递进的路线。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定位客户群体是营销的第一步,而优秀的质量保证则是营销成功的关键所在。

  卫生部于2009年8月印发了《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意在“加强健康体检管理,促进健康体检规范有序进行,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从事健康体检的机构已达6000余家,但是从医疗设施到技术全部合格的医疗机构并达不到如此高的数字,这也导致医疗机构的体验模式必将发生一定的变革,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有助于营销策略的开展。

  曾就有人提出“管理式健康体检模式将影响未来健康管理产业格局”。当时,他们认为,健康管理嫁接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险的“管理式健康体检模式”、保险公司参股医疗机构、采用医疗费用包干模式等三种模式比较适合那时候的国情。而如今,这种体检模式已逐渐显现并运用于医疗机构中。为了促进体检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可以提出“体检服务一卡通”、“资源共享”、“以接受体检者为中心”等服务创新举措,从而提高医疗机构体检业务的功用性、通用性与吸引力。

  理念、新鲜的运作方式。如爱康国宾作的高端体检,开设绿色就医通道就是不错的营销,非常值得相关人员借鉴与学习。爱康国宾360度健康全管理是张黎刚先生“从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生活环境、职业行为等方面出发,对身体状况进行预测跟踪、对疾病早期预警,并进行全方位地健康干预”的前瞻性理念,参照国外的一些行业标准,并结合先进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与信息技术手段,以领先的医疗机构为依托,为追求健康生活的企业员工与家庭提供科学、系统及人性化的全方位的健康管理。从这段对爱康国宾的介绍中,可以发现其作为一个体检医疗机构,其运作模式已达一个高峰。它的优势在于服务覆盖面广,不论是体检服务还是地域分布;另一个特点是注重与国际接轨,这也是我国实现改革开放、加入WTO之后,世界的先进技术大量涌入中国,爱康国宾把握中国与国际接轨的大趋势,不断引入国际先进技术,为其自身的发展赋予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帮助。另一方面,其管理团队也十分完善,其高层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有健康管理的自身背景,这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力量。一句话而言,体检机构不断朝着面向健康、打造医疗机构的服务品牌而发展变化。

  提到如何选用更加优秀的营销策略,笔者不得不提一个非常好的战略管理技术,那就是SOWT分析方法。SOWT分析方法是战略管理的重要技术,其方法是对系统或机构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

  威胁或挑战(threats)进行系统分析,然后寻找最佳的发展战略和策略,以充分利用发展机遇,从而积极应对挑战。对于体检行业而言,想必优势就是优质、一流的体检技术与服务以及社会的需求;劣势就是内部缺乏竞争意识、职业素质偏低;机遇就是社会不断的进步,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挑战就是,如何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的提高,如何占领更多的市场,让更多的人想体检、愿意体检、主动体检并且离不开体检。笔者对医疗机构的优秀经营策略简单总结如下:首先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其次在具体实施中应该结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围绕其开展一切可以开展的业务;最后在具体操作上,应该从六个方面重点打造品牌形象,这六个方面是技术上、设备上、服务上、态度上、价格上以及广告上。以打造“健康是福”为目的,正确运用市场营销理论,医院体检中心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只能不断提高。

  总之体检行业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行业,充分探析其市场营销策略是重要的,但是在探析这个问题之前,最重要的是体检机构自身水平的加强,这才是一个优秀营销策略实施的前提。

  [1]刘琼,黄邵新,阎丽静.3种健康体检机构的商业模式分析比较.河北医药.2011.33(16).

  所谓健康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使被保险人在遭受疾病或者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和收入损失获得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人身保险,包括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收入保障保险和护理保险等内容。近年来,尽快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而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保险,是转移风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作为对社会医疗保险重要补充的商业健康保险,逐渐成为保险市场上的新热点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各保险公司对健康保险的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在此推动下,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迅速。据介绍,目前已经有29家寿险公司和8家财产险公司经营健康保险,提供的健康保险产品数量也已经突破了300个,中国保监会统计显示,商业健康保险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6%。2008年我国健康保险市场潜力超过2000亿元,将主要体现在城镇职工群体的补充医疗保险需求、非城镇居民群体大额住院医疗保险需求和学生群体的医疗保险需求。许多业内人士也据此认为,未来几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目前保险企业都想利用医改契机,积极抢占补充医疗保险和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市场。通过健康险作为业务突破口,展开全方位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的挑战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有单纯的同业之间在产品、服务和价格上的竞争,也有在经营模式、市场策略上的激烈交锋,更有深层次的在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理念上的差异。而此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出现,不仅是健康保险经营主体不断增加,也使竞争领域向技术、服务、理念等纵深方向发展。因此对任何经营健康保险的企业来说,必须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形势,迎接挑战。

  目前市场上的健康险产品三分之一以上是亏损经营,而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健康险经营管理:比如风险管理的能力还很低下,风险管控的手段还很有限。健康险的效益状况直接影响公司短险利润的完成情况,直接关系着分公司分级分类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到全社会对商业健康保险的信心。

  3.健康保险市场很不规范,导致现实中存在着两大矛盾,即“供求矛盾”和“市场潜力与市场风险矛盾”

  一方面市场空间大得惊人,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踌躇不前;一方面社会公众需求迫切,另一方面市场供给乏力。“供需缺口”的局面便产生了现阶段,巨大的健康保险市场需求空间,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理应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总体上看,各公司健康保险业务规模并不大,险种单一、数量少。价格高、保障程度低是当前健康保险市场供给状况的真实写照,已远远不能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还有, 所有寿险公司都看到了健康保险市场蕴含的无限商机,但出于对医疗费用失控风险的忧虑,谁也不敢在这个充满风险的市场中盲目冒进,两者遂产生了矛盾。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前景,保险公司却似乎显得无动于衷,尽管市场上时常有新的健康保险险种推出,但销售规模未有质的突破。因此,如何理顺保险公司、医疗服务提供者和被保险人的关系,有效避免道德风险,降低医疗费用,实现健康保险参与者三方和谐“共赢”,也是健康保险企业经营绕不过去的坎儿。

  从2002年起,总理曾经连续两次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逐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把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保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满足广大群众的医疗需求,而且有利于发展经济、稳定社会。2004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健康保险工作部成立,以及前不久多家保险业协会参与的“2005年健康保险论坛”在京召开,探讨“医疗机构信用评估、行业协会与定点医院的合作”等问题,实际上都是在为解决健康险发展的外部环境等问题积极地努力。

  (1)充分认识发展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意义,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形成;有利于满足健康保障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增强消费信心,拉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可以说,没有商业健康保险的积极参与,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既然如此,政府就应该支持它的发展,给它一个与社会医疗保险平等的地位,将其作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纳入其中,并以相关法律、法规等形式确定下来,使得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共享管理成果、管理手段和管理设施。

  (2)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保险公司应定期运用典型赔付案例,积极宣传商业健康保险在保障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普及健康保险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的保险意识,以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与亲和力,使政府重视,政策支持,企业欢迎,百姓拥护。

  由于健康保险是以发病率为依据而非以死亡率为依据,其风险控制难度大,专业技术要求高,在风险特性、保险事故特点、风险控制理念和方法、精算原理等方面均不同于人寿保险,决定了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必须遵循其经营特征和内在发展规律,独立于入寿保险业务,走专业化经营之路。

  专业化,首先应当是经营理念的专业化,就是要认识健康保险不同于一般寿险业务的特殊性,树立按照健康保险自身特点实施专业化经营的理念。其次是管理制度的专业化,就是要把握健康保险自身规律,建立专业化的风险控制体系、专业化的技术标准和产品开发体系、专业化的经营服务体系、专业化的核算和考评体系等。第三是经营管理人才的专业化,就是要完善健康保险的组织体系和培训体系,逐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健康保险的专业人才。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出来的健康保险险种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与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具有较强替代性的保险产品,该种产品交费低,保障程度也低,因而缺乏较大吸引力;一种是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团体补充医疗保险产品,该产品相对于个人健康保险而言,承保条件较宽松,保障程度较高,保险费率较低,有利于中国低收入群体、特别是无基本医疗保险的群体获得更全面的保障。

  所谓商业化经营模式,主要包括:(1)完全商业化模式。即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在自身财力允许和自愿的前提下,基于本单位职工对超过统筹基金“封顶线”之上的高额医疗费用风险的忧虑,统一向保险公司投保商业大额医疗保险,由保险公司按照商业化原则来经营和管理的一种模式。(2)社保机构管理,保险公司参与运作的商业化模式。即社保机构与保险公司就补充医疗保险业务开展合作,由社保机构通过招标的形式选择保险公司作为承保公司,并将其经办的补充医疗保险费用逐步转移给保险公司运作。而且,社保机构要与保险公司就有关医疗保险的条款、费率、理赔等权利和义务签订合同,社保机构可以作为保险公司的机构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以弥补在与保险公司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

  总之,有效的经营模式可创造出政府、保险公司、医院、保户“全赢”的局面:政府解决了医改所带来的重大疾病无保障的难题,保险公司卸去了医疗费用无从控制的隐患,医院在医改冲击后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保户则获得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健康保障。可以预见,我国健康保险的发展将逐步循入正轨,发挥稳定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李 琼:《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研究》.金融与保险.2004.11.

  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在这些国家健康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15%,有经济学家将健康产业描述为接替互联网、股市、黄金、房地产之后的“财富第五波”[1]。相比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仍停留在比较落后的水平。目前健康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仅仅为4%~5%左右,健康产业对现代服务业,甚至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长期来看增长都较为缓慢。中国健康产业整体发展的落后将无法满足人口老龄化,以及随着收入不断上升而来的对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的需求。截至2014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此外,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推动我国健康观念的不断转变,由原先医疗卫生为主的被动型健康观念转向健身休闲、营养保健等主动性健康观念,这些消费收入观念的改变将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13年国务院发表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到2020年国家健康服务业的产业总规模要达到8万亿元以上,并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意味着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首次将健康产业的发展确认为国家未来产业优化升级的一大着力点和经济增长模式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重要契机。作为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健康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将成为未来政府产业政策的重点所在①。

  近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发表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关于健康产业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的主要关注内容来划分可以将国外学者的研究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这一阶段健康产业在多个发达国家逐渐兴起并快速发展。此时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健康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相关特征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总结,并试图建立基础的理论框架对健康产I的发展进行解释,这些研究包括:Chase-Lubitz[2]研究在美国医疗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美国健康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美国医疗服务系统带来的影响。Relman[3]追溯了美国健康产业从初始的非营利性医院到市场化的健康服务提供机构逐步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健康产业总体的发展方向。除了基础理论梳理之外,也出现了部分研究在企业管理的层面上讨论健康产业内部的管理手段等问题,如Bearden 等[4]研究了健康产业企业的债务管理相关问题,Koberg等[5]重点分析了健康产业中所出现的授权现象及其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而Vandenberghe[6]的研究则利用比利时健康产业的案例证明了组织的文化、组织员工和组织文化的相互契合会影响组织内部员工的离职率。

  2000年之后的研究相比之前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转向。2000年后,多数发达国家健康产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此时学界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围绕“如何提高健康产业的效率”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这些探究从内容来说又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研究分析新技术或新方法在健康产业企业管理当中的应用以及对健康产业带来的影响,如:Devaraj等[7]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健康产业当中的应用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Kumar等[8]研究了采购绩效管理系统在健康产业当中的应用,试图通过相关的分析促进健康产业管理效率的提高;Gary[9]分析了即时生产的管理方法在健康产业的应用当中所受到的来自公共政策或产业生产流程中的阻碍,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Sehwail等[10]、Taner等[11]、Delli Fraine等[12]都分析了六西格玛技术在健康产业企业当中的应用。第二类的研究关注的是除企业内部措施之外其他的外生因素对健康产业企业整体发展情况的影响,如Choi等[13]分析了美国HIPAA这一政策的外生冲击对健康产业整体带来的挑战。综合国外的研究情况,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往往对健康产业微观层面上的企业发展情况有非常详实的描述和理解,但很少对整个健康产业内在发展机理、可行的发展路径加以讨论。

  国内直到2000年才开始出现一些报刊杂志文章对健康产业发展进行关注,这与健康产业的发展步调基本一致。总结来看,目前国内的研究所处的阶段有点类似于国外2000年之前所处的阶段,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主要集中在对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案例分析的探讨。例如张再生等[14]、胡琳琳等[15]、张俊祥等[16]、丘彩霞[17]、王烨[18]、王晓迪等[19]、任静[20]等,这些研究都关注中国整体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或未来的挑战机遇。除了关注国家层面健康产业的发展之外,还有部分研究对区域健康产业发展的现状给予了关注,包括王波等[21]、郭艳华等[22]、李龙等[23]、马佳[24]等研究。第二类的研究将重点放在对国外健康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上,试图通过这一工作为中国的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这些研究包括宫洁丽等[25]、张艳等[26]、王禅等[27]、邵刚等[28]。第三类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已经较为靠近国外2000年后的研究,着重思考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提高发展效率的可行性措施,但总体数量仍较为有限,且主要关注区域产业层面的发展而不是微观企业的战略,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刘青松[29]对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张再生等[30]对老年健康产业发展思路和对策的讨论以及魏巍[31]基于产业价值链共建的视角对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协同发展的可能性模式的探讨。

  美国医院有限公司在纳什维尔地区的成立带领着整个地区进入了健康经济时代,其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其对整个地区健康产业初始人力资源的培育:美国医疗有限公司很多高管在离职后凭借工作期间所积累的工作能力及关系网络继续留在纳什维尔都市区创业,这些高管创办了更多的医疗服务机构。不断涌现的创业活动使纳什维尔地区健康产业逐渐形成巨大的网络效应,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和知识溢出成为纳什维尔健康产业的重要吸引力。大量健康产业企业在纳什维尔创立,原本位于其他地区的医疗企业在规模经济带来的极大外部溢出效应吸引之下,不断迁移至纳什维尔,在这些基础之上纳什维尔都市区健康产业集群逐渐发展成熟。

  目前来看纳什S尔健康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医疗保健产业中心,也已经成了带动美国纳什维尔都市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08年纳什维尔健康产业集群就业总人数共计11.3万人,占都市区非农业总就业人口的15%;从2004年到2008年,健康产业就业人口增长了20.3%;健康产业从业人口的平均工资水平为52773美元,远远高于整个纳什维尔都市区39280美元的平均水平;健康产业的就业人员在2008年一共创造了234亿美元的个人收入,相当于整个田纳西州的6%以及整个纳什维尔都市区的22%②。目前纳什维尔产业集群内部各个环节及其主要的经营内容如图1所示。

  通过图1 的分析可以看出,纳什维尔健康产业核心环节主要是进行健康服务的提供。目前该地区分布着近2900家医疗服务机构,主要有健康管理及咨询企业和医疗保险公司两类,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健康产品制造、销售企业以及一些进行零售的药房。纳什维尔健康产业集群的研发环节中最重要的机构是企业内部的R&D部门,它们是最为重要的科研力量来源,而分布在该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及相关科研机构也成为了企业研发力量的有力补充。

  纳什维尔健康产业集群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所吸引到的数量庞大的国际性领先医疗保健企业总部。目前该地区拥有300多家重要健康企业的企业总部,这些企业覆盖了临床研究、健康信息技术和生物工艺学等多个方面,主要承担的职能是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这些企业总部及其对应的职能创造了纳什维尔地区庞大的IT、法律、房地产、金融、咨询等专业服务市场。围绕这些企业总部,纳什维尔地区分布着250多个提供专业技术的服务机构。这些机构所提供的专业化的服务主要由企业总部进行购买,用于保证企业的日常运行并促进企业进一步的发展。随着这些专业化服务机构集群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其所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本身也成为了纳什维尔集群发展健康产业的独特优势之一。

  与美国纳什维尔模式主要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相互竞争,形成上下游垂直联系从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途径不同,迪拜模式则更多体现了政府以及公共管理部门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2年阿联酋王子宣布投资18亿美元建设迪拜健康城(Dubai Healthcare City,DHCC),并设置迪拜健康城管理委员会(Dubai Healthcare Regulator, DHCR)负责健康城的运营和管理。迪拜健康城位于迪拜河左岸的市中心区域,距离迪拜机场4公里,距离繁华的商业中心仅五分钟步行距离。目前健康城的占地面积为0.38平方公里,已经有两家医院、120多家门诊医疗和诊断实验室进驻,吸引了超过4000位有医护资格的专业人才在此就业。2014年健康城新增了748名有资格证的医疗工作者,符合资格的医疗工作者总数达到4534名;成立了一所新的医药和健康研究大学及一家新的医院;为超过30个国家的医生引进了在线万病人到健康城就医,相比2013年的100万人次上升了20%。其中,15%的病人的主要目的为医疗旅游;另外,在这些医疗旅游游客中,有48%是来自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由AC Nelson为健康城所开展的市场调查显示,顾客满意度达到了89%③。随着迪拜健康城的发展,健康产业成为了阿联酋摆脱石油出口这一单一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方式、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转型方向。

  按照迪拜健康城管理委员会的长期规划,健康城要建设成为依赖医学研究中心、常规性医疗服务、替代性医疗服务、相关支持系统服务、自由贸易区及疗养度假社区六个功能业态的健康产业综合发展区域,在满足高端旅游消费者的同时吸引高端医疗服务机构的进驻,其内部产业环节及其发展情况如图2所示。

  在产业环节的设置方面,迪拜健康城最大的特点在于对研发环节的重视,这种思路贯穿了健康城从开始筹备到后续发展的整个过程。健康城最先引进的项目就是与哈佛医学国际部的合作项目,以研发为旗帜开启了全面发展的序幕。目前健康城在医学研究上的合作伙伴包括哈佛医学国际部、波士顿大学牙科医学研究实验室等全球领先的医疗研发和教育机构。此外,健康城利用宽松自由研究环境的打造以及世界领先的医学仪器的引进不断吸引有名望的科学家到此开展研究。健康城核心环节的产业活动提供常规性医疗服务、替代性医疗服务及度假疗养社区三类主要的医疗服务,各个类型内部又包含了多种选择,这种“广泛选择”的发展思路充分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偏好,保证健康城能够吸引不同类型的大量消费者,保证发展初期阶段门槛规模的实现。而健康城高端定制性的服务机构也成为了吸引高端医疗旅游人群的重要亮点。除此之外,健康城还会为重点客户提供一站式全包服务,签证及政府相关文件都可以委托给专职人员进行办理。针对高端人士的紧急医疗需求,健康城甚至增设了直升机等定制型服务。与研发环节和核心环节配套,健康城的支持环节主要包括相关服务机构和管理中心政策支持两种类型。

  众思悦是一家专注于儿童眼科学移动医疗这一新兴领域创业的企业。企业自主研发的“儿童视健康”系列软件,展现了创业团队在儿童弱视移动医疗领域的专业性,并获得了眼科学研究机构及业内专家的支持与推荐。

  一年多以前,留英海归李凡在北京工业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创办了北京众思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注做儿童视觉健康系列产品。

  截至目前,儿童视健康软件是国内第一款专门为家庭使用设计的儿童弱视移动医疗专业应用,通过关注孩子视力发育中的点点滴滴,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给出科学建议。该应用集视力、色觉、视敏感度等检查及就诊单翻译等功能于一身,能够便捷的获知宝宝的视力相关重要指标,确保这些指标的正常,有效预防儿童弱视的发生。

  基于先进的“计算机色觉模拟”,“基于云计算的电子诊断”,“眼部细微运动跟踪算法”,“强大的视健康综合分析与建议系统”等核心技术,众思悦为2-9岁的儿童提供科学、及时、个性化的视健康检测与保健。

  李凡强调,儿童弱视患病率高,在3%~5%之间,患儿中,有约46%未被及时发现,有约45%未能坚持治疗,造成终生遗憾。如果在7岁前治疗,治愈了可以达到90%以上。“我们的责任是帮助弱视患儿家庭早发现、早治疗、轻松度过治疗恢复期。”

  弱视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常见病,在我国约3亿多的儿童中,弱视的发病率平均在3%左右。弱视儿童不仅仅是弱视的眼睛视力差,如不及早发现纠正,将直接影响儿童成才和今后的工作,因此应做到早防早治。

  弱视常发生于儿童,且不易被发现,因此常常被粗心的家长所疏忽。儿童弱视通常发病较早,多数在2―4岁之间。这个阶段是孩子眼球发育的关键期。弱视不同于近视、远视和散光,有些家长会将它们混为一谈,常常认为弱视就是近视或远视,对弱视的概念十分模糊。

  儿童视健康软件关注2岁至9岁儿童的视觉健康,这一时期是儿童视力发育的敏感期,一旦没有正确用眼,很容易造成弱视的产生。“一般而言,家长查看孩子的生长指标,主要通过定期看孩子的身高体重是否有合理的增长。但视力发育作为非常重要的发育指标,却极容易被家长忽视。”

  但是李凡认为,这款软件未来会积累很高的用户活跃度。“一旦家长意识到要在孩子这个年龄段预防视觉隐患,就会认真地去做视觉监测和后期治疗。”

  通常而言,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家长才意识到要检测孩子视力发育是否正常。所以,在2岁到4岁之间成为儿童视力检测的空白期,很多患上弱视的孩子因此丧失了弱视治疗的好时机。

  李凡希望通过打造这样一款弱视监测软件,将儿童视力检测时间,从学龄4岁提前至2岁。

  截至目前,基于儿童视健康软件的专业版和大众版已经上线。专业版用户要一次性缴纳十几元会费,即可享受各种专业的视觉检测垂直服务。

  在这款产品中,企业除了为儿童进行视力检测外,还提供视力矫正前后的对比分析,对于孩子的色觉和视力敏感度的测定也有精细的指标设计。“所有检测指标都是经过我们的精确测量,并通过了医学专家的检测。”

  未来,这一软件将通过手机摄像头来检测用户眼球运动是否正常,从而给出更为精准的诊断建议。一旦技术研制成功,可以探测的领域,就不仅涵盖了弱视,还可以检测出其他视力疾病,如斜视、近视、远视、趋光等,视力检测准确率将大大提升。

  “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万物皆可连接”,在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看来,移动互联网更像一个划时代的“药引子”,它可以和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完美整合,引爆出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应用。

  这与李凡的想法不谋而合。早在公司成立之初,李凡就强调企业社会化的概念,他认为社会化是所有成功服务的基础之一。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也要接受社会化的变革,而且这种社会化将在未来几年逐渐走向成熟。“正是在这种社会化的情形下,移动医疗推动了个人健康革命的到来。人们想获得的医学保健尝试,移动互联网已经为你做了归类整理,可以随时随地选择。

  众思悦在移动医疗领域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将儿童视觉保健商业模式的新思维聚合在一起,通过重新组合来产生更多的价值。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不久前指出,人类已经加速进入数字化时代,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增长浪潮正席卷而来,传统医疗健康行业应该把握住历史机遇,解剖市场需求变迁,推动行业融合竞争、释放政策动力以促进增长转型。

  根据全球权威机构分析,移动互联网技术有利于提供高效、可升级和费用较低的医疗健康服务,这将对医疗健康行业发挥革命性的作用。预计到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的收入将突破300亿美元。业内预测国内移动医疗健康市场将在2016年轻松突破百亿人民币,2014年-2016年之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

  不久的未来,所有医疗卫生工作都将架构在移动信息化之上,所有工作流、物流、经济流、管理流、信息流都将架构在移动信息化平台之上,与此相关的行业数据高度集成,再将这些数据整合与优化,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也将最终推动政府改变管理方式。由此而来,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将会打破,医疗服务效率将大幅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也将获得提高。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移动医疗健康市场已经拥有三大驱动力:一是3G的普及和4G的提速;二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三是传统医疗健康单位迫切需要搭上移动互联网这班车,降低成本的同时为用户带来更加物美价廉的服务。

  而投资人士也高度看好移动医疗健康产业在中国的未来,认为移动医疗健康无疑是继移动游戏、移动社交、移动电商之后的下一个投资蓝海。

  自2012年移动医疗概念由国外引进以来,移动医疗APP迅速占领了我们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院前问诊和院中就诊领域,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资本市场,移动医疗已经成为投资者热捧的概念。

  “医疗健康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把移动医疗健康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使之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周禹鹏认为,当前国内众多传统医疗健康企业均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移动化是绕不过的必经之路。

  近两个月以来,李凡团队一直在与医院、医学研究机构等商谈合作事宜。他们之间的合作涉猎广泛,“双方是一种资源互补的关系”。对这些传统医疗机构来说,他们需要将科研成果用一种信息化和社会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商业模式上,他们也需要更加多元化。而以上两点正是众思悦所擅长的。通过大数据分析,患者就医情况可以被一体化呈现出来,包括从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结果对比,专业仪器的优势呈现等。另一方面,众思悦的需求是,借助眼研所的专业研发力量,为儿童视健康软件提供专业指导。

  移动互联网对医疗健康事业的改变现在才刚刚开始,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人们将开始真正体会到移动医疗健康带来的变化,移动互联网将带来一场真正的革命。

  2012年移动医疗服务收入中健康检测服务占了48%,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健康检测服务在2012年全球营收为12亿美元,慢性病管理又是健康检测服务中占比最大的项目。借助移动医疗手段,可以降低就医成本,有望改变医疗服务现有蛋糕的划分格局,企业有可能获得超常规的发展。

  这一产业的大整合还未到来,企业还处于练内功阶段。作为小微企业,凭借自身专属优势,有希望一跃成为行业内的领头羊。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大企业的虎视眈眈。有人预测,尤其是一些科技企业,腾讯、阿里、百度和360未来都有切入移动医疗的可能。

  但是,小微企业首先要做的是深耕垂直细分领域,积累用户且增强粘性,未来才有变现可能;其次,需要合纵连横,寻找资源能够互补的战略伙伴。

  目前,移动医疗主要收入来源为广告、增值服务、在线问诊等盈利模式,大多数企业侧重于夯实用户基础,然后尝试变现。

  李凡告诉记者,他对这款产品做了一个战略规划,他希望到2015年4月,儿童视健康软件的大众版、免费版、专业版加起来可以达到10万至20万的下载量;截至2016年4月,这款软件的下载量跃升至150万次。

  在特定垂直细分领域的应用中,移动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是轻资产而且低运营成本,能满足较大人群的某个特定需求,通过单人少量收费就能维持运转。

  “但是,收益达到多少,不好估计。” 通过软件下载获得企业营收,只是一种基础性盈利手段之一。李凡更为看重另一种可能:当下载量达到一个很庞大的数值时,将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移动医疗生态圈,企业可以基于这一生态圈来为第三方提供增值服务。

  “一旦这个生态圈搭建起来,所有参与者都会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例如,希望得到儿童弱视数据的政府、科研机构,可以得到这部分数据;想要获取数据分析过程,也能得到他所要的内容。”

  李凡强调,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企业可以与幼儿园、医疗机构,甚至包括社会公共卫生部门合作,将儿童视觉检测服务不断拓展开来,从为个人服务延伸到为机构服务。

  企业商业模式也将从单独依靠下载量获取营收扩展到为机构提供儿童弱视监测数据的分析服务。

  “但是,数据分析的一个前提是,产品必须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产品数据分析的角度和深度正是要在用户数不断积累过程中才能获得的。”

  “虽然现在看来,我们只是一款儿童视觉检测APP的研发者和推广者。但是一年以后,我们的角色将会摇身一变成为儿童视觉检测领域的智库。届时,产品将会加入医学咨询和治疗推荐功能,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在儿童视觉检测这个大的生态圈下去营造基于个人的视觉健康服务网络。当然,这个生态圈的搭建也需要有庞大的用户数作为基础。”

  移动医疗是非常典型的交叉领域,硬软件、互联网思维、政府医院资源、用户等要素同时兼备的企业很少,大数据如何产生有效的盈利模式,还有待探索。但是,当前移动医疗企业的业务模式都处于摸索阶段,任何一种模式如果能积累了足够的用户,都有可能演生出其他业务模式。

  一般而言,大数据挖掘能产生价值和粘性体现在医疗服务所有的环节,例如临床决策支持。大数据使得分析共性和寻找差异性变得更加简单。通过全面分析病人特征数据和各种药品的疗效数据,帮助医生制定最佳治疗路径。具体好处包括,各种慢性病的监测、提前预警和干预、高风险人群的筛查都会变得更加容易;评价体系更有效,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降低医疗服务的成本。

上一篇:2023年移动医疗市场现状与前景 下一篇:【48812】收成职业认可!方舟健客当选《2024年我国健康办理职业研究陈述
周一至周五 9:00-17:00

爱游戏唯一官网微信二维码渐健家医

ayx爱游戏体育全站app微信二维码国安广传

爱游戏平台成立于2016年5月,是一家兼具技术研发实力与平台运营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爱游戏唯一官网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聚焦基层卫生健康数字赋能领域,秉持务实、开放、极致的企业精神,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医疗健康、设备制造等领域前沿技术,ayx爱游戏体育全站app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以及提升居民健康管理水平为目标,整合家庭医生、公卫体检、健康管理三大智慧服务场景,专注构建以数据为驱动的渐健家医基层卫生健康数字赋能新模式。

技术支持:ayx爱游戏体育全站平台app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 Reserved  爱游戏平台  |  京ICP备16045520号-2   |  XML  |